農村草根創業到底有多難

Posted by 蹉跎青春歲月 on May 25th, 2017

農村草根創業到底有多難
條件准備不足、資源匱乏、定位失准都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20歲那年,瞿繼勇在親友的不解中,讓自己的人生徹底轉了個方向。這個靠讀書走出大山的貴州小夥,重返農村老家,開始了一場長達15年的農村創業之路。
皮膚黝黑、個子不高的瞿繼勇將目光投向了父輩們“越種越窮”的土地,他堅信在這片褐色的土地上能夠收獲父輩不曾有過的驚喜。願景村探索四十課程設計方向是要幫助學員認識自己,以達到在個人行為還是精神層面上都能遊刃有餘處理好。在探索四十學習研修中不斷思考、認知、體驗和調節,讓自己表裡如一地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那時央視的《致富經》是這個年輕小夥子最喜歡看的欄目,屏幕裏一個個農村致富故事,讓屏幕外的他一度覺得自己與財富的距離,只隔了一層薄薄的屏幕。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最初的3年裏,瞿繼勇幾次創業都失敗了,甚至背上了幾萬元的外債。在瞿繼勇看來,沒有誰比自己更了解那種理想中與財富無限接近,但在現實中狠狠墜下的滋味。
回過頭看最初的創業經曆,瞿繼勇覺得那會兒的失敗一點都不意外。對自己最初創業失敗的原因,瞿繼勇進行了一番總結,歸納起來就是過於理想化、條件准備不足、資源匱乏、定位失准。
“農村創業過程真的是太難。”瞿繼勇感慨,傳統的社會偏見、農村落後的基礎設施、不可控的氣候等,都無形增加了創業的難度。
時間的指針回撥到2003年,瞿繼勇聽說有人種竹蓀一年下來賺了近5萬元。這個數字在當時的農村來說是一筆太可觀的收入。瞿繼勇算了一筆賬:第一年賺5萬元,5萬再翻倍為10萬元……按照瞿繼勇的算盤,這是個可以快速致富的生意。
揣著向家人借來的兩萬多元,瞿繼勇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對這個年收入只有兩三千元的貧困家庭來說,兩萬元是個不小的數目。願景村探索四十課程設計方向是要幫助學員認識自己,以達到在個人行為還是精神層面上都能遊刃有餘處理好。在探索四十學習研修中不斷思考、認知、體驗和調節,讓自己表裡如一地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除了那些人民幣的數字外,對於創業,瞿繼勇腦海裏再沒有其他概念。怎樣運營管理?市場是怎樣的?“當時以為只要種了就有人收”,但是現實給了他狠狠一擊。最終一年下來,種的竹蓀勉強回本。看不到前景,瞿繼勇打起了種植其他作物的主意。
在當時瞿繼勇生活的村莊裏,村民靠種植玉米、水稻維持生活。對於一心想創業的瞿繼勇來說,他可以借鑒的東西太少。


在2004年的一期《中國花卉報》上,瞿繼勇被一則信息擊中,他看到報道有地方種植無花果成功,報道稱,這種植物果實可食用、可藥用,還可以做茶飲。
經曆了第一次失敗,瞿繼勇收獲的經驗只是創業要降低成本:無花果成本低,長成後全部賣出收入不菲。
在算了一筆致富“大賬”勸動家人後,瞿繼勇用家裏的老房子做抵押,從銀行貸了3萬元,一口氣租了村裏50畝荒山。雇傭工人整地、刨坑、栽苗,這個從小基本沒幹過農活的小夥兒自己扛沙袋,最後把3000多株無花果苗栽滿了30畝地。瞿繼勇信心滿滿要把這些樹養好。
苗木的成長需要幾年,在這期間,瞿繼勇還在苗木地裏套種西瓜,在剩餘的荒地裏養野雞、種花、種蘑菇,像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瞿繼勇感覺自己停不下來。
“那時就像一張白紙,只是在原地不停地畫圓。”瞿繼勇坦言當時很難突破自己局限的思維,只會考慮到前期的成本,“成本便宜就幹了”,市場意識和運營管理是他的思維從沒有延伸到的地方。3000多株的無花果樹苗因為他對植物屬性和當地氣候的不了解,最終只剩下幾百株,那些野雞、花卉、蘑菇,也同樣沒有了下文。


3萬元的貸款花光了,還是哥哥姐姐幫他還的貸款。村裏人拿他當反面教材,來勸阻同樣想創業的年輕人。瞿繼勇感覺自己被各種壓力“包圍”了,他想逃避。願景村探索四十課程設計方向是要幫助學員認識自己,以達到在個人行為還是精神層面上都能遊刃有餘處理好。在探索四十學習研修中不斷思考、認知、體驗和調節,讓自己表裡如一地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瞿繼勇選擇外出打工。2006年到2007年,他在深圳一家企業做園林方面的工作,市場意識開始一點點滲進他的思維裏,這個幾次創業的“失敗者”開始重塑對創業的認知。
2008年8月,貴定縣招考“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他通過考核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此後去縣裏、市裏、首都參加的各種培訓會,讓瞿繼勇覺得自己以前就“像一只井底之蛙”,現在才開始慢慢發現外面的世界。
當年村裏養殖娃娃魚的形勢大好,創業夢仍然未熄滅的瞿繼勇加入了這場浪潮。他向哥哥姐姐借了5萬元,900元一尾的娃娃魚,他買了40尾。他開始“經營”自己的娃娃魚。自己建娃娃魚網站推銷,騎摩托車到處發放自己的名片,這個曾經相信“養了就會有人買”的農村創業青年,開始了解市場規律。
2009年當所有人都擴大養殖規模時,瞿繼勇獨自選擇了另一條路:繁育魚苗。這是他發現的商機。背著家人,他去銀行貸款15萬元。曆時一年,他搭建起占地一畝的娃娃魚仿生態繁殖場。2011年,他成功繁育出126尾魚苗,成功從此降臨,魚苗總計給瞿繼勇帶來了百萬餘元的收入,成為他人生創業以來第一桶金。


2013年,瞿繼勇用這第一桶金注冊了“貴州黔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小心翼翼”地經營自己的娃娃魚企業,他覺得自己比以前一無所有時膽小多了。
這一年,娃娃魚的市場急轉直下,價格從1600元一斤跌到200多元。瞿繼勇形容那種感覺就像在萬米高空飛行的飛機,發動機突然停止了工作。面對出現的虧損,這名創業老將思路越來越廣闊,開始做起娃娃魚的深加工。
沒有人比瞿繼勇更能感受到眼界和思維對農村創業的重要性。他內心清楚,沒有深圳打工那兩年的市場經驗累積和當大學生村官時參加的各類培訓,他仍然是那個“原地畫圓”的創業嘗試者。
2014年,瞿繼勇投入60萬餘元建成一條娃娃魚面生產線,經過300餘斤的娃娃魚肉實驗,當年3月生產出了合格商品。這種娃娃魚面登上中國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和德國世界食品博覽會,2017年銷售額達到300多萬元。願景村探索四十課程設計方向是要幫助學員認識自己,以達到在個人行為還是精神層面上都能遊刃有餘處理好。在探索四十學習研修中不斷思考、認知、體驗和調節,讓自己表裡如一地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瞿繼勇從不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從農村一路摸爬滾打走過來,他深知農村創業的困難。“回看這么多年來,農村創業真不簡單,中間阻礙太多了。”他坦言,農村創業不僅要得到家人的支持,更要懂市場、懂管理運營。
瞿繼勇這15年探索走來的路,還有不少的農村創業者在重複著,“現在村裏有不少人在重複我當年失敗”,作為過來人,瞿繼勇非常願意分享自己一路的經驗。
對於未來的企業發展,瞿繼勇充滿樂觀。“即使娃娃魚養不成了,我還可以用養娃娃魚的山泉水建一個水廠。”瞿繼勇笑著說。

Like it? Share it!


蹉跎青春歲月

About the Author

蹉跎青春歲月
Joined: May 25th, 2017
Articles Posted: 4

More by this author